-
2024-06-22
-
2024-06-22
-
2024-06-21
-
2024-06-21
-
2024-06-21
更新时间:2024-06-22 20:28:31 发布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4-06-22
2024-06-22
2024-06-21
2024-06-21
2024-06-21
摘 要:青少年宫是学生兴趣爱好培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校外实践活动是关键的环节,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文章从青少年宫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有效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策略两方面对青少年宫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研究。
关键词:青少年宫;校外教育;实践活动;重要性;策略
少年儿童的校外教育,是我国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这种形势下,青少年宫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自然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现根据自身的教育经验,就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些要点进行探讨。
一、青少年宫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校外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校外的教育机构中、在学校教育范围之外开展的教育活动。青少年宫是校外教育的专门活动场所,是校外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青少年宫校外教育也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成为教育环节中的关键部分。
1. 促进思想教育的途径
思想教育对于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校也能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设了相关的科目进行学习。但在实际情况下,学校的安排相对而言比较单调,即便是通过思想政治学科来进行教育,仍然会因为学生不感兴趣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丰富的校外教育活动就成为了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青少年宫的教育内容丰富,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到相关知识,并融入活动当中。青少年本身也处在好动的年龄段,精力充沛,对于这种实践活动的兴趣要远远高于在课堂内的学习,实际的教学效率也会有充足的保障。不难看出青少年宫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是促进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2. 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目标。但是在学校的教育中,仍然摆脱不了升学压力和考试压力的束缚。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开展素质教育的成效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青少年宫则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将自己的想法融入活动当中,在实践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因此,青少年宫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3.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青少年时代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期。在这个年龄段,他们身上的学习负担相对较轻,迫切需要接受良好的学校和社会教育,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而学校能够进行的教育更偏向于求知教育,即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人际交往、生存训练等教育方面的内容却有所欠缺。青少年宫的各项实践活动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陶冶了情操,磨炼了意志,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4. 促进个性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青少年宫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由于学校内的活动基本都是固定的,没有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学生本身会因为生长环境和性格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爱好,在青少年宫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参与各类活动,扩大知识领域,将书本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促进其个性的发展,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有效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策略
1. 以培养兴趣爱好作为最终目标
作为一个朝阳行业,校外教育在培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消费升级、需求多元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更加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势头蒸蒸日上。尤其是当社会竞争加剧,复合型人才成为“香饽饽”后,以素质教育、特长教育为重点的校外教育,更加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因此,校外教育行业、校外教育机构、校外教育业务和校外教育师资等,都需要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家长期望、尤其是青少年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这将对校外教育机构提出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作为创新型校外教育管理机构的童心飞扬教育集团,整合多方资源,融汇各科实力,开设各种有助于孩子们德、智、体、美、情等方面发展的课程,最终形成集语言、科技、舞蹈、音乐、美术、智体六大学科于一体的“一站式”教学平台,让孩子们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和活动。
校外教育蓬勃发展
在“20_ FLL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亚太区比赛”上,来自亚洲10多个国家的200多支机器人战队参加了激烈的角逐。中国深圳市童心飞扬教育集团代表队10个战队37名队员参加了此次比赛,成为最大的参赛机构和这个国际赛事的亮点。
面对强大的对手,童心飞扬代表队的孩子们依然全力保持镇静,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积极应对,沉着应战,与现场来自亚洲各个国家的代表队,通过论文答辩和现场操作两大环节进行了PK、切磋,并在比赛中以优异成绩喜获最佳论文答辩表现奖和小学组总决赛第三名(季军)。
据了解,童心飞扬教育集团是一家立足深圳、面向全国、对接国际的知名校外教育管理机构,而创始人兼董事长李友健曾是一位在公立学校任教的老师,20_年毅然下海后,创建了童心飞扬教育集团的前身――木子琴行,一时间名声鹊起,20_年开始与深圳市少年宫合作办学,20_年后陆续创办民营青少年宫。
校外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陶冶思想情操,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专家曾指出,校内教育因受教学大纲、教材、考试等方面的限制,对于学生的教育强调共性的较多,不能全面地顾及到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个性潜能,丰富多样的校外教育能够有效弥补校内教育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伴随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党和政府重视下,我国校外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教育改革明确提出,校外教育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教育部门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在建设场所、开展活动、培养队伍、完善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努力实现校内外教育协同育人。
20_年,教育部专门就校外教育制定了《蒲公英行动计划》,对校外教育场所建设、治理体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重大问题进行整体谋划。
各地教育部门和校外活动场所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渗透“趣味性”、体现“服务性”、确保“安全性”,为广大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
上文中提到的童心飞扬,就是校外教育行业的典型代表。除了承接管理深圳6个市区两级的青少年宫以及若干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中心之外,还创办并管理了深沪等地的9家民营青少年宫(取名为童心飞扬青少年宫)。
这些青少年宫根据公益和市场需求的不同,实行多层次多元化办学,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同时还开设有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课程内容多种多样,有语言表演、创意机器人、舞蹈、音乐、美术、英语、体育、传统文化,以及丰富多彩、极具挑战的课外实践,例如国韧庋莩鼋涣骰疃、军校成长夏令营等。
教学质量是生命线
校外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市场快速发展,尤其是当国内外风险资本大量角逐这一领域时,该行业的竞争呈现白热化。如何在迅速壮大的校外教育行业中,既经受得起市场的考验,又能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呢?归根到底要依靠教学质量。
校外教育机构负责人的专业素质和领导能力,以及高质量教师的吸纳,是完善校外教育最重要的法宝。研究表明,如果校长(教育机构负责人)不具备应有的个性,就会缺乏战略高度,将难于合理、有效地配置机构内部的资源要素,以及灵活、主动地应对外部的各种因素所带来的风险与机遇,势必导致机构(学校)缺乏柔性,显得单调、古板。所以,校外教育机构负责人具备专业素养与创新精神,是优化校外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例如,童心飞扬创始人李友健从音乐教师到创办吉他班,再到全面进入校外教育行业;从与政府青少年宫合作,到创建民营青少年宫,再到正在进行的童心飞扬青少年宫全国连锁复制经营。已是中国人民大学DBA博士、全国青联委员的他一直在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童心飞扬十多年不断发展壮大,与李友健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创新有很大关系。
对于教学质量,除了教育机构负责人,辅导机构的教师素质也至关重要。眼下,家长对于辅导机构教师的认可度普遍偏低,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资料显示:有近三成家长对社会辅导机构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持质疑态度,同时,家长对于各类小规模和“散兵游勇”式辅导机构教师流动性大也表示了普遍的担忧。
在这方面,以童心飞扬教育集团为代表的创新型校外教育管理机构,坚持长期有效的师资规划,通过和某些院校进行对接,如湖南女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使教师队伍源源不断地获得新鲜血液的补充。而名师和老教师在继续授课的同时,侧重于培训各院校新输送来的老师,以及编撰教材。这样一个以老带新的模式赋予校外教育行业薪火相传的良好生态环境。特别是,整个教师队伍里有很多“90”后,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在教学研发方面有很多奇思妙想。
全国城区少年宫研究会会长兼秘书长王振民指出,要加强校外教育研究才能真正促进校外教育活动质量的提高。李友健也表示,在我国校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越来越正规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教育机构,连自己的教材和教研都没有,显然是不能与我国校外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因此不仅要有专职老师,还要有自己的教材,形成体系。
以童心飞扬为例,目前,该机构自主编写了珠心算初中高培训教材6本,《小提琴启蒙》教材1-2级,《现代吉他演奏、弹唱系统教程》4集、武术初中高级教材6本、语言启蒙、初中高级系统教材21本,科技机器人启蒙、初中高级教材28本,每个学科均研发了教学指导书,从而保证了教育教学在目标、方法、价值、课程上都达到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满足广大少年儿童学习的需要。
校外教育是一个开放式的社会教育,既然是社会教育就要以社会为依托,广泛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放手发动群众,把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发展来利用,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
李友健认为,办校外教育要有“大教育观”、“大资源观”,要紧密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妇联等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联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为广大青少年搭建健康成长的平台。童心飞扬常年请一些知名社会人士参与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机构的发展中来,以借助外力的影响,为孩子们提供丰富优质的校外教育资源。
以校外撬动素质教育
现在,我国的未成年教育在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尤其是出现了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协调的尴尬局面,往往重智轻德,忽视孩子们思想品德塑造,结果导致孩子读死书死读书,一味地为考试而学习,出现了有智商但没有情商,有智力但没有能力(智慧),有知识但没有文化,有文化但没有教养等不良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共同努力的方向。
教育专家指出,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在决定其综合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并长久起作用的是全体成员素质水平的高低。
李友健表示,校外教育应该重点放在与学校教育互补的素质教育、特色教育等方面,但是目前校外教育很多都是单纯的学校教育延伸,甚至大部分停留在学校学科补习,或针对中考高考的提升,变成了应试教育的替身和强化,失去了校外教育的宗旨与意义。国家应该对此有理性引导,有严格的行业规范,出台相关的政策甚至法律。
但应试教育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社会竞争激烈,经济效益被空前重视,加之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方式存在局限,致使应试教育成为中小学的主导。家长和学生都把考取大学作为获得理想工作和改变命运的契机。高考的指挥棒既影响了学校教育,也深深影响着校外教育。
尽管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校外教育参与率在逐渐提高,可是,校外素质教育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仅以20_~20_学年为例,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贾男和刘国顺的调研显示:的初中生参加了校外学习班,其中的初中生同时参加了校外补习班和校外兴趣班,有的初中生只参加了校外补习班(主要是数学、语文、英语),仅有的初中生参加兴趣班。
对此,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曾指出,校外培训机构确有存在的必要,但要加以整顿,培训机构应推进素质教育,不应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教育行政部门要有所作为,出台一些政策,抑制校外教育行业存在的不良发展方向和无序竞争。
错误的校外教育绑架了学校教育――校外教育提前进行学校教育课程,学校教育被迫按照校外教育的进度实施课程教学,学校依据校外教育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班,家长因担心孩子被分到普通班而必须让孩子上补习班。错误的校外教育绑架了学生家长――尽管父母大多也不认同课外培训,却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依然趋之若鹜,相互裹挟着越来越多地陷入一种类似“囚徒困境”的尴尬境地。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当下教育中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保留一些,在校外再教一些。如果把这种教师这样的后路和设想堵死,或者说令其很难“延伸”,那么不仅能节省家庭在教育方面的额外支出,而且有利于下一代的培养。
在这方面,童心飞扬管理者头脑是清醒的。为找准校外教育的定位,童心飞扬坚持开办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又别具特色的教育项目,做到虽然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但又不重复学校教育,炒学校教育的“冷饭”,真正承担起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兴趣培养任务,为青少年健康迅速成长提供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使孩子们在学校教育之外较早启蒙,开阔眼界,在不同年龄段得到动手实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等多方面的锻炼。
李友健表示,目前许多社会培训与校外教育机构,都是商业化过于浓烈,几乎是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而童心飞扬自始至终坚持既教书更育人的理念,并贯穿于教育教学与机构管理全过程。通过培训、活动、团队三位一体,特别是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孩子在教学过程得到全面提升。
据介绍,童心飞扬教育集团一直致力于青少年儿童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的搭建,专注于国内外青少年儿童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开展,早在20_年,童心飞扬就已开始进行青少年儿童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并与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其唯一协力开展国内外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截至目前,童心飞扬已组织30余万人次青少年儿童,参加市级大小赛事1万余场,省级赛事3000余场,部级及国际赛事100余场,足迹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获得金奖700余项,银奖1000多项)。同时与央视、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深圳卫视等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由其常年进行活动宣传或携手录制少儿特别节目。
构建一体化服务平台
随着我国校外教育日益加快发展,市场细分化趋势明显,各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然而,综合类培训机构却屈指可数,许多培训中心均以单项培训分布的状况,无法满足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综合性或复合型需求。
尤为不容忽视的是,校外教育培训市场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市场准入和监管混乱,由于准入门槛低,行业利润巨大以及竞争激烈,许多培训机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过于分散,造成了教育培训市场的种种乱象,且因身份属性模糊,监管多头,类似乱象已成为行业顽疾,屡禁不止。
因此需要一个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管理平台为青少年儿童的校外学习提供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像童心飞扬这样的综合性校外教育管理机构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成才”的服务理念,坚持公益+市场的发展模式,致力于整合国内外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品牌和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遍布各大城市和社区的“学习超市”、“现代信息化学习平台”,提供“一站式”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学习服务,以方便细致的校外教育产品,使孩子们都能蛞谰葑约旱男巳ぐ好,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参加的项目,并随时、随地、快乐地学习,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外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在这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一些庸俗低级的东西也在社会上滋生蔓延起来,其中,语言和行为的低俗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农村的中青年当中,一直流行着一些低俗的语言。有些人总是喜欢把一些脏话挂在嘴边,他们不分场合,也不管周围都有什么样的人,污言秽语成了家常便饭,仿佛只要说出一些脏话来就能成为社会上的老大一样。受社会丑恶行为的影响,一些学生便把社会上的脏话搬到校园里,于是一些低级下流的语言在校园里蔓延开来,文明礼貌被抛到一边。而导致学生不文明的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而且担负着持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多数农村学生的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有的甚至不去教育孩子,对孩子说出的脏话竟然报以阵阵的笑声。这样,无形中就助长了孩子们不文明行为的发生,致使学校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人之初,性本善。然而,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一些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前阶段一直是个好学生,而到了小学后阶段或者上初中以后品行就开始变坏。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学生变化这么大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除了在学校和教师接触的时间外,其它的时间几乎都是和家庭在一起,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语言低俗,行为不检点,这些语言和行为直接印在了孩子的脑海里,于是孩子便学起家长来。家长们看到孩子们这些低俗的语言和行为之后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家长竟然回以一阵笑声。家长们的这些回应无疑是煽风助火,于是,孩子们也就得寸进尺,一天天学会了更多的低俗语言和行为,而这些低俗的语言和行为又会慢慢地在学生中间传播,影响着其他学生的品行。
社会影响也是促使学生品行不端的一个主要因素。农村学生回到家里以后,很容易接触社会,很容易接触社会上一些品行不良的人。这些人往往是语言低俗,行为粗劣的,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语言和行为。有些学生会以为这些语言很时髦,很好玩,很能抬高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地位,于是便学着大人们说起脏话来。
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提高民众素质,只靠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将来毕竟要走向社会,接触社会,因此就很容易沾染社会上那些丑陋的东西,这样一代一代的恶性循环,便是造成民众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提高民众的素质就要从学校和社会两方面入手实施教育,双管齐下,使每个公民在离开学校以后还能继续学习,继续接受教育,特别是学习怎样教育下一代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民众的素质,而且对于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社会安定也能起到积极作用。而家长学校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
其实,家长学校我们已经开办许多年了,问题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没有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虽然有关部门对此项工作年年检查,但是各校都是编造材料应付检查,各地方的家长学校只是有其名无其实。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我们的各级有关部门对此项工作重视还不够,二是家长对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他们总觉得自己不需要接受什么继续教育了,他们每天想的只是怎么挣钱、怎么娱乐,至于孩子的学习好坏、孩子的品行好坏那都是学校的事,与他们做家长的无关。孩子好了就说学校教育得好,孩子不好了就说学校教育得不好。他们根本没有想过在同一种环境下学习和生活的学生,为什么你的孩子学习和品行不如人家的孩子呢?难道这不是家庭教育的原因吗?不是父母教育方法的原因吗?
家长学校工作是一项既艰巨又有着深远意义的工作,各级政府应该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目前,家长学校工作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要想真正把家长学校办好,就一定要使家长学校走上正规化,还要有一定的资金做保障。
2. 没有校舍。现在的家长学校都是靠挂着学校的,有的学校给家长学校誊出一间教室,挂了一块牌子,有些家长学校根本连教室都没有,但不管是有教室的还是没有教室的,也都是个形式而已。
3. 没有专业教师。由于各地的家长学校都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也就都没有专职教师,一般都是在学校的教师中随便指定几名教师做兼职。
4. 没有统一教材。多年来,家长学校一直没有统一实用的教材,各地学校都是随意捏造几节课以应付上级检查。
5. 家长认识不足。有些家长本来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可是他们宁可打麻将看电视,也不愿意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和培训。他们不仅不重视自己素质的提高,也不重视孩子素质的培养,对参加家长学校学习采取消极的态度。
6. 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分布广泛难以集中。
针对以上难点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
1. 资金来源可以由政府适当投入,也可以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
2. 配备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做到上课正规化。
3. 编写国家统一教材或地方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颁发结业证和毕业证。
4.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法律约束家长的学习。
2. 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要由当地政府组织,定期接受当地家长学校的培训。
总之,家长学校工作重在落到实处,只有切实抓好家长学校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自身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道德素质,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
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概念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正确理解上述概念有利于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本文就这三个概念在内涵、实施的主体和对象、内容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校外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概念分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推进,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的良好育人环境,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之外的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概念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形成的,在概念的内涵、实施的主体和对象、内容等方面各有特点,但是人们常常感到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甚明晰,因而造成了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不知划归何处。本文尝试对这三个概念进行分析,以期发现概念制定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完善相关概念,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
一、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在我国的起源
校外教育的概念最早起始于我国解放初期。1949年,解放初期,受前苏联的影响,借鉴其校外教育模式,我国建立了第一家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辽宁省大连市儿童文化馆,这一事件被公认为是我国校外教育的开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这种延伸集中体现在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时间与空间、学校教育内容以及学校个性化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几个方面。基于上述认识,校外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被看作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相对于社会教育和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在我国的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首先兴起了社区教育,1986年上海市普陀区“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的成立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社区教育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其目标在于社区支教,社区补充学生课堂外的其他需要,内容以青少年德育教育为核心,行为以学校为主导。该阶段的社区教育本质上是学校教育向社区的延伸,是原有教育体制的发展。1993年以后,社区教育在教育观、职能承担、内容等方面有了新发展,其实质是借助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来营造学习化社区,在服务社区的同时促进社区及成员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社会教育一直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社会教育概念的使用,从官方来看,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社会教育始于1912年。当时的临时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开始正式使用“社会教育”一词。也有学者认为近代社会教育一词,并非从1912年才开始使用,“社会教育”一词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近代社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受日本和德国社会教育双重影响的结果,在晚清后10年中,社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股教育思潮。自民国始,我国教育部始设社会教育司,专司社会教育一事,从此,社会教育可以说走上了正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主管社会教育工作,各地纷纷建立社会教育机构,完善社会教育设施,使社会教育活动蓬勃发展。
二、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的涵义
(一)校外教育的涵义
在我国,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它与正规教育中的学校拥有共同的教育对象,但二者在办学方式、招生方式,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教育对象的稳定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对校外教育概念目前存在几种理解和认识。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是狭义的校外教育,把校外教育看作是由专门的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另外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广义的校外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政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以及个人的课外阅读、栽培花草树木、自我服务等等所接受的教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校外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代名词。所谓的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不管教育形式如何,但学生需要通过报名注册方可上学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包括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各种校外教育,如文化馆、文化宫、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和图书馆等,也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成人的继续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
上述关于校外教育概念的表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发现上述概念有以下共同点。首先,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次,校外教育的对象普遍认为主要是青少年,兼顾成人教育;最后,校外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社区教育的涵义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空间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为开发社区生活,以其居民为对象实施的集体教育活动,因而被称之为社区教育。
在我国,对于社区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通常从“社区”这一概念入手,详细阐明社区的重要性,以“社区性”为突破口,进而确立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地位。教育部在20_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中对“社区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特点的区域教育,与各类正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理的分工,在对各类教育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当前侧重于对社区内各类教育进行延伸、补充。总体上说,虽然目前对社区教育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社区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对其区域性、强调其对象的全面性、突出其功能的社会性、体现教育社会一体化的特征已达成共识。
另一种观点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将“社区教育”的重心放于“教育”这一概念,“社区”只是这类教育的一个特征,更多关注于社区教育的目的、方式方法、作用等等。其代表性的观点为:“社区教育的内涵应是在一定的社会区域内,把生活和教育结合成一体,发挥社区成员作用的、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并为了社区的共同发展和社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进行的一种全方位、全民的和终身的教育。”
根据社区的界定,则所谓“社区教育”,已不是以往教育学中社会教育的概念,也不仅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它是一个大教育观的概念,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所以,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集各种教育层次、类别,以及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其目的就在于利用社区的所有资源,教育社区的所有成员,提高他们的素质、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一种新颖教育。
(三)社会教育的涵义
对什么是社会教育,到目前为止对其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广义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狭义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
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的对象的角度加以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其有关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内容的角度进行界定,提出“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各界人士为教育对象,以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还有的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比较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制系统以外的,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社会团体和私人推动为辅助,利用和设置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对全体国民所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三、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一)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一直是由政府出资兴建,投入运行经费,形成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模式。从机构的行政管理来看,校外教育具有弹性化的组织形式和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中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可分为综合性与专门性两类。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目前主要指政府主办的校外教育机构(如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少年之家、儿童活动站等),这些机构属于教育厅(教委或教育局)、共青团、妇联、文化局或者科技局管理,其中以前三者为主。专门性的校外教育机构是专门为开展某项活动而设立的。如儿童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儿童影剧院、少年科技站、儿童铁路、少年农科站、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少年儿童广播站等。校外教育实施的主体也即上述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
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平时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在课余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和活动,在校外教育机构接受各种培训和指导。
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全国总工会、共青xxx、全国妇女联合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校外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教育、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
(二)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区教育实施的主体是领导主体,具有官方性,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我国目前存在五种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二是“学校――社区互动型”模式;三是社区学院模式;四是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五是媒介型社区教育模式。离退休干部、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
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成员教育需要的,提高他们的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新能力的全民教育,是一种“区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的教育,每个社区成员既是社区教育的对象,又是社区教育的主体。
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有研究者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把我国社区教育内容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成了3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1993年,社区教育包括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结合教育,社区教育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并且是一种单向性教育;从1993年开始,社区教育的内容还包括职业教育、文化生活教育、科普教育、法律教育、卫生保健教育等,该阶段主要开展成人教育;21世纪初,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理念的提出为标志,实现了社区教育研究范式与内容的转向。
(三)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很广泛,无论它的创办者是政府、团体或私人,只要它是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社会教育的实施者。广义地理解,一切社会活动和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狭义的实施主体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对社会全体成员,而不是针对其中的某个特殊群体。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施教于全体国民,这决定了只要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
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了社会生活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与广义教育无大异。
四、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间的关系
校外教育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从教育对象来看,校外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很明显,校外教育的对象包含在社会教育之中。从教育的内容和范围来看,校外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都可以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从实施的主体看,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包含在社会教育所实施主体之内,可以理解为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使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社区是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结点,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日渐深入,社区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学校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的边界也日渐模糊。校外教育的社区化是校外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社会单位教育开始蓬勃发展,成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力量。
社会教育不一定以某一区域为限,是全社会进行的,具有广泛的区域和对象。社区教育则侧重区域性。社区教育使社会教育在特定的地域和范围即人们所居住的社区所进行的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实际上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但不等于社会教育的全部。
五、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的分析对比,发现目前这几个概念在使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校外教育概念有待拓展
一直以来,我国校外教育沿袭的是50年代由苏联移植过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完全由国家包办一切,教育部门完全依靠国家投入来开办校外教育。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行,这种单一结构、单一渠道的校外教育办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校外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校外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校外教育界定的历史局限性,应该给校外教育下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义。当前校外教育的内涵没有说清校外教育是什么,也没有明确校外教育要做什么。
(二)社区教育概念有待细化
社区教育内涵界定及定位至今不够清晰,发挥作用受限。社区在地域上如何界定,社区和行政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应等许多问题都没有明确。
不管是校外教育、社区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管理上职能重复、责任不清等问题,因此,当前应当尽快完善上述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
(三)社会教育概念不甚明确
目前,社会教育的概念众说不一,其内涵、外延不是很明确。要具体地对社会教育的起源、概念、作用、目的、功能、内容、原则、途径和方式等进行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建构起社会教育概念的范畴。研究社会教育的行政和法规,参考和借鉴国外社会教育制度建设的经验,结合国情探讨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教育行政制度及方针政策,使社会教育的发展有基本的制度保证和政策依据。建议尽早颁布社会教育法,把社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确立起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改变现有的社会教育边缘化的状况。
综上所述,应该统整考虑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和校外教育,建立运行机制进行各种教育体系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实现“社会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社会化”,真正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摘要】校外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限于校外教育机构的特殊性,校外教育的管理尚未形成清晰、一致的价值取向。作为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校外教育管理应基于校外教育机构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同时,坚持人本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采用一种整体关照生命成长的视角,支持并促进每个孩子的生命多元发展,让每个生命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关键词】校外教育;价值取向;人本主义;科学管理
青少年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机统一。青少年校外教育是在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场所,专门针对青少年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随着经济社会包括教育的发展,校外教育的发展空间、涵盖范围不断扩大,校外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增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手段越来越多,且愈来愈多的团体、组织、机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青少年校外教育中来。校外教育管理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类别,在整体上影响着校外教育机构的育人价值。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校外教育机构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长时间以来,限于校外教育机构的特殊性,校外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校外教育机构之间难以实现Y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机构在服务对象、项目设置上都有重合,不利于横向联合,发挥服务合力。第二,校外教育机构与学校难以实现有效衔接,许多学校因为教学时间、安全顾虑等因素限制或不支持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不少校外教育机构的空间及师资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第三,校外教育机构与当地社区难以实现有效互动,大多数活动局限于教学场所的围墙或大楼以内。社区中的未成年人缺少就近的活动场所,而公益性活动场所也难以向社区输送教育资源。第四,难以形成完善、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和评价体系,使校外教育机构在经费来源、人事制度、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从根本上讲,校外教育管理尚未形成比较清晰的价值取向,使得管理工作面临诸多困境。笔者认为,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现代校外教育管理的核心,相信生命多元发展的可能是现代校外教育管理的前提,遵循校外教育机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是实现校外教育机构长足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校外教育管理的核心:人本主义价值观
人本主义作为一种教育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其最初的目的是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很多教育家认为学校教育太注重学科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积极的人际交往。他们极力推崇人本主义。很多人认为人本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对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挑战和替代。总之,行为主义者多注重学生要干什么(行为),而认知主义者注重学生的思想(认识),相比之下,人本主义教育多注重学生的感受(情感)。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情感观念,他们所教授的课程包括了人本主义目标、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目标,都体现了对学生情感的重视。人本主义学者采取整体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意味着在进行备课和授课时,教师会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身体、心理、社会、认知和精神等)。人本主义思想起源于人类潜在的心理活动,然而,在教育领域,人本主义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亚瑟・詹士德、亚瑟・库姆斯和唐纳德・斯尼基。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是从卡尔・罗杰斯的观点中借用过来的。罗杰斯强调教师的角色是咨询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无条件积极注意(认同学生而不进行判断和评价)、真诚(诚心诚意)和移情(能从另一种角度看待问题)。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的教师所采取的是一种更为间接的教学方法。
建立在人本主义观念基础上的教育实践应该是这样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需要,以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影响;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迫切需要,以挖掘他们的潜力;通过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来表达同情心;通过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作业题目的机会,来表达对他们的关注;发现那些可能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自我意识,提供多种渠道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价值;通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做出批评和指责,以此来表达对学生的尊重;通过认同学生的个性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与学生相处,鼓励他们谈论自己喜欢或关心的事情,关注学生各方面的状况,了解学生的天赋。
人本主义观认为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而言都是很重要的,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应像进行进步主义教学的教师一样采用一种“整体”内在的学习方法。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应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课程目标综合了情感、认知和行为目标。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是学生的顾问,他们相信每个学生的价值和尊严以及每个个体的个性价值,支持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完善。人本主义主张教学包括合作学习,强调集体的力量。学习目标需要通过集体的努力来实现。这种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
二、校外教育管理的前提:相信生命多元发展的可能
校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素质教育作为我们构筑21世纪初期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其基本特征是:面向全体,而不是像精英教育那样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这里的素质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不仅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等;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社会高度个性化的今天,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教育不只意味着传授和学习知识,而是使人们成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所以,素质教育的提出代表了一种从知识中心主义向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变革。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确立,转变了教育的主体观,实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这一思想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民族素质的全面提升。
冯健军在《生命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唯才教育对生命完整性的肢解,符合知识论对生命灵动性的压抑、划一性的制度对生命独特性的阉割”,这些因素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出现。刘济良在《生命教育论》中,认为“在教育价值观上的偏差:知识技能的僭越、科学主义的肆虐、工具理性的奴役、功利主义的诱惑和当代教育对个体生命的异化:教育对生命的漠视、教育对生命活力的压抑、教育对生命意义的扭曲”,呼唤着生命教育的产生。不同的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表达不尽相同,但共同的一点是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消解与异化。我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校外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生命的忽视或无视。素质教育,首先要理解生命。生命不仅仅指人的自然生命,还包括价值生命、精神生命和超越生命。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性的,是自由的,是具有创造性的。人的生命是个体“种”生命与社会“类”生命的统一,是社会与个体的统一和协调,是能动性和受动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是四个面对与和谐的统一,即面对自身、面对他人、面对自然、面对社会和了解自我、协调他人、融入社会、认识环境的和谐统一。既然生命是完整的,那么生命教育同样是对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的完整教育。所谓个体性是指把他人当作个体生命看待,当作一个现实的、特殊的、活生生的生命看待,而不是仅仅看作抽象的人。张文质说:“生命化教育就是个性化、个人化的教育,始终指向一个个永无重复的、永难言尽的生命个体,始终以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为自己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看作是真正、实在、活生生、独特的生命体。人的生命是一个完整的存在,完整性就是要求把彼此分割、割裂开来的各部分加以统整,看作一个整体,否则会有被异化的可能,如人的身心二分、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的划分等。过程性是指人的存在是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历程,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必须正视,而我们的教育要么忌讳、避而不谈,要么只关注学校教育阶段,而忽视整个成长历程。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和谐统一的教育,是对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对生命异化和遮蔽、对教育盲目和迷失的拯救;素质教育要求回归生命原点,找回散失的“本心”。
生命或教育的核心在于个性化、完整性和过程性,抓住这个核心,凡是能够凸显中小学生生命中的灵动、关注中小学生生命的完整、张扬中小学生生命的个性的一切管理方法、手段都可以采用。在微观操作上,可以借用各种管理原则,如幸福性原则、生成性原则、主题间性、生活化、体验性等原则;在时间上,不仅要关注在校学生的个体生命,而且要积极关注学生完成学业后的生命成长,给予“全人生指导”,这也符合当今“终生教育”的思潮;在空间上,不仅要在学校采取各种活动与方式开展生命教育,而且也要关注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及个体因素,在以个人为中心的生命教育的实施中,协调好社会与家庭的关系,为学生构建一个整体的生命教育氛围与外在环境,以求内外相合,贯穿一体;在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上,可利用课程、教学、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等一切可利用的方式;在管理方法上,要灵活、多样、综合。
在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是关系到造福亿万青少年、教育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再次把校外教育的作用提到了新的高度。那么,如何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校外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校外教育健康发展,为新时期的教育添上新的独特亮点呢?多年的校外教育工作,形成了点滴不成熟的看法:
一、明确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关系
“校外教育是由校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领导和组织实施的,在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范围之外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活动的教育”。可见,校外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的。学校教育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运行周期,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在较为统一而稳定的教育目标、课程标准的约束下,完成最基本的教育任务。因此,学校难以“随时”供给与社会共同成长的孩子所需要的养分,社会和个人需要的W校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校外教育具有开放性特征,使校外教育与社会联系更为密切,教育内容能与社会发展同步调整,及时针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新需求组织相应的“教育活动”。这较强的应变机制,使得校外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发展校外教育来加强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
二、明确新时期校外教育的发展目标
明确目标是办好校外教育的行动指南,是发展校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着力于自主创新、完善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新观念、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对校外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我认为,新时期的校外教育发展目标应包含三方面的内涵:
1.丰富知识,发展智力
以扩展知识面为目标,帮助孩子不断获取“校内”以外的知识,把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信息及时告诉他们,让他们感受求知之乐。
2.培养兴趣,引导志向
校外教育的任务应更多地关注孩子个体的成长差异,助长个体特长,保护和培育天资,发展个性特色,力求每一个少年都能自有所好、各尽所能,成为这个地球上唯一的一片“树叶”,这样“因材施教”有利于孩子学得有兴趣、心中快乐,从而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孩子开始关注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生命价值观,从而立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志向。
3.提高能力,健全人格
建设一个新的时代,仅仅有理想、有志向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能力、有健全的人格。校外教育应利用“小社会化”环境的优势,培养和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探究、实践、自律、合作、守则、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校外教育机构应当力求建设成为少年儿童兴趣发展中心、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少先队校外活动组织中心、家庭教育咨询与服务中心、校外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
三、确保校外教育活动平台建设
校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加强校外教育平台建设,保证校外活动阵地、师资、管理等建设适应新时期校外教育发展的要求,目前当务之急是抓好三大基础性建设:
1.加大阵地建设
没有阵地,何以从教!目前,我区才有一个两千多平方米的校外活动场所,远远不能满足上万名小学生参加活动的需求,难以承担校外教育多样化的活动。所以,校外教育阵地建设是发展校外教育的当务之急。应抓住当前领导重视、政策支持的有利时机,加大校外教育投入,加快阵地建设。
2.培养师资队伍
没有教员,何以施教!校外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待遇、职称难以落实,况且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家长对特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名望的名师很难请进来施教,影响了校外教育的发展。所以,选拔、培养懂教育教学且有特长的骨干教师队伍,是发展校外教育的关键。
3.创新管理机制
没有管理,何以兴教!管理是产生效益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约了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如优秀的校外教育人才受管理体制的约束不能及时引进;当地财政还不能保证校外教育开展活动所需要的经费;校外教育还要进行合法的创收活动等。所以,要构建与校外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新模式,必须由被动管理转向主动管理,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积极面向社会,面向教育市场,主动承担社会职责和服务孩子个性成长需求;由单一化管理转向系列化管理,要着眼于孩子成长的连续性和周期性,建立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的管理体系;要由相对封闭化转向开放化管理,要在开放环境下服务好社会需要,要推进决策的社会化,要使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摘要:校外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效率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目标意识,主人翁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创新能力,使青少年能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学生;校外教育;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下一代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
首先开展校外教育有利于农村素质提升。一方面,社会发展表明一个人仅仅通过学校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各方面获取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参加多方面的实践,锻炼和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否则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另一方面,现在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农村大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喜欢独处,缺少集体意识与团队意识,这对良好性格的养成和人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而校外教育有助于使他们从封闭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在群体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愉快地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
其次开展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校外教育由于其教育目标明确,富有计划性,在社会教育系统中处在特别重要的位Z上。校外教育可以通过对无序的社会影响进行合理的整合和科学的选择、过滤、强化、控制,以知识和技能启迪与训练的方式,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化解并渗透到知识技能、文化娱乐、生活情趣等各个领域,贯穿于家庭和孩子因志趣相同所组成的群体活动中,为广大农村学生提供了一个逐步社会化的实践场所。
再次开展校外教育有利于拓展教育空间。教育主要由家庭、学校、社会三部分组成。目前农村学生有大量时间生活在校外,如何在学校以外的其他环境中,借助社会力量培养教育子女已成为家长强烈的教育需求。校外教育本身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集中社会优势教育资源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也能为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家庭教育计划得以满足和科学实现,从而也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
当前校外教育的基本现状和问题。长期以来教育界和社会上普遍对校外教育认识上的片面、投入上的不足、工作上的缺失,农村校外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首先认识定位上存在偏差。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将校外教育单纯定义为学校教育的延伸或是补充。这使得一些教育机构把校外教育学校化,热衷于针对应试教育开办数学、英语等课业辅导班,让学生“望而生畏”;另一些教育机构则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琴棋书画,把目光瞄准低层次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等培训内容,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拓展,陷入了职业教育的迷途。
其次场地经费制约突出。由于投入上的不足,普遍存在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少、规模小、设施老化等问题,甚至存在安全隐患。而条件相对较好的校外活动场所被出租、挪用、挤占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多数校外教育机构资金状况较为紧张,有的连基本工资开销都不够,更谈不上添Z设备设施,有的迫于“生计”将部分场地出租弥补资金缺口,有的则片面追求开办高回报的培训课程。
再次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当前,校外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骨干教师力量薄弱、年龄结构偏大、专业结构和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多数都是聘请在职老师兼职,还有的校外教育机构招收非师范毕业生进行教学,基本上只需要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即可从事教学,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加强校外教育工作的对策及建议。农村校外教育工作已成为农村健康成长、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农村及家长的欢迎和认可。然而,在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在物质支持、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和专业管理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