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6-09
-
2024-06-09
-
2024-06-09
-
最新初一作文晒晒我们班的牛人500字 初一作文晒晒我们班的牛人1000字(三篇)
2024-06-02
-
我的梦想初二演讲稿700字 我的梦想初二演讲稿作文(14篇)
2024-06-02
更新时间:2024-04-28 16:19:48 发布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4-06-09
2024-06-09
2024-06-09
最新初一作文晒晒我们班的牛人500字 初一作文晒晒我们班的牛人1000字(三篇)
2024-06-02
我的梦想初二演讲稿700字 我的梦想初二演讲稿作文(14篇)
2024-06-02
中国古诗词是宝贵的文化瑰宝,如果我们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90岁的叶嘉莹教授为了传承的责任,仍然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奉献,她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热爱,尽可能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责任。
由叶嘉莹,我不由想到了汉字危机——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手写汉字的能力在不断下降,智能输入法的广泛应用,让越来越多的炎黄子孙提笔忘字。流传了几千年的汉字出现了危机,汉字危机的时代来临了。就在人们惊呼汉字危机到来的时候,安徽电视台《汉字英雄》在喧嚣中脱颖而出,毅然承担起传承中华汉字书写的伟大使命,之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更是以一种非常单纯、简朴的方式,吸引了许多观众在电视机前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悟汉字之美。
更令人叫绝的是《中国成语大会》,不必说每期节目选手们对中国成语的精彩演绎,也不必说观众在每一期节目的欣赏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中国成语的悠久历史,单单是每期节目请来的嘉宾们的评论,就让观众们受益匪浅,著名作家毕淑敏就曾在《中国成语大会》这个节目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只有准确地把握成语的内在含义,才是继承和使用成语的最好方法。
我们都是中学生,也许我们没有机会参加电视里的活动,但是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地书写每一个汉字,可以在读书看报时仔仔细细分析每一个成语,可以在老师的引领下精心准备每一首古典诗词……这也是一种力所能及的传承啊。
现代人越来越痴醉物质的优越感,疏于精神的追求。叶嘉莹说:“我一生一世都热爱古典诗词文化,如果有来生,我还做老师,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止是叶嘉莹的责任,不只是某家电视台的责任,它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今天是天一校园艺术节,学校组织我们少年部观看了一场由著名锡剧演员特意为我们展现的锡剧表演。
演员们共表演了《珍珠塔》、《双推磨》、《李三娘》、《小夫妻相会》、《双玉蝉》和《赠蝉》等锡剧中的经典传统曲目选段。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歌舞,有形体,有对唱,有单唱,有表演唱。精彩不断的表演获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锡剧顾名思义,就跟无锡有着不解之缘。但我们大部分同学却都是第一次欣赏锡剧。因此我们全程都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竖起耳朵,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
主持人告诉我们,锡剧是无锡的传统戏种,距今已有百年发展历史。它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深受无锡人民的喜爱。锡剧前称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现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剧的角色和京剧一般,分生、旦、净、末、丑,其中老生、小生、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出现得较多。
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锡剧基础普及课。深入浅出的讲解 https:/// 加上台上抒情优美、悦耳动听的音乐,演员们用生动的肢体语言,向平时对传统戏剧毫无接触的同学们展示了传统艺术别样的美。此次活动,使得锡剧走进了同学们心里,让锡剧更具象的传播,让锡剧这个地方戏有了更大的舞台,有了更多的观众。
一台表演,一堂戏曲,看似与学校课堂无关,但却实实在在的融入到了教育教学的课堂中。这台节目不仅让我饱了眼福,更让我长了见识。锡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它,让它能永远地传承下去。然而,现在我们小一辈对锡剧却知之甚少。这一方面因为包括锡剧在内的戏剧那慢悠悠的唱腔与如今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似乎不太相配,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曲目缺乏时代感,感觉离我们生长的年代太久远了,多听两遍估计就会使人兴味索然。更达不到百听不厌的地步。
因此锡剧要想作为中国文化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锡剧这一传统地方剧种只有在我国传统的基础上固本纳新、与时俱进,才能长远发展下去,为人们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这些包括锡剧在内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拥有更广阔的前景。而不是只能作为一个个冰冷的名词被列在文化遗产名录中。希望我们的后人也同样有欣赏到这些艺术的眼福。
已经忘了多少年前,年幼的我与母亲重返到了故乡安徽。对故乡的依稀画面,似乎也只有外婆家中那挂在墙上的照片,却也忘了内容是什么。
母亲并没有带我去探访乡人,而是去到了陌生的大山中。正直旅游的淡季,山中显得冷清了不少,我疑惑母亲为什么要来到这儿,俯视山脚下的村落,却没说出口。一把折叠椅,一块画板,调着缤纷的水彩,母亲在画板上平铺好白纸,抹上了清淡的一笔墨色。山间的雾气聚拢起来,徘徊在山间的缝隙中,翠绿的林海,似波浪般的,一排排地推向山峰。母亲的墨填满了整幅的画卷。凑近看,一股墨香侵入鼻中,顿时,眼神便在这笔触上留连。仿佛那一秒,心已被俘虏。母亲指向了远方,深沉地说:“儿啊,不要忘了这是你的家啊……”
不知不觉中,我竟已渐渐接过了母亲手中的画笔,母亲起初对我想学画的请求也并不意外,她只是将油棕的画笔放在我手上,让我紧攥这支画笔说:“如果选择了画画,那就执着手中的笔,不要回头。”
握着我的手,母亲缓缓地描着线条,先要画出物体的大致轮廓,定形,画出来的东西才逼真。第一次触碰这纤细的的笔,手也不禁抖动,弯曲的线条游荡在洁白的素描纸上,倒似污染了这纯洁的纸。母亲也并没有看着,只是轻移我的手。渐渐地,笔尖行走地愈来愈快,更加平稳了。那淘气的碳黑逐渐平静了下来,似乎也愿意听我的指挥了。母亲的呼吸声越来越轻,似消失了一般,手指抵在画笔上,自由地游动起来,一点点地,白与黑交织在一起,编绘在我的心中,我与这画卷上的墨色,渐行渐近,母亲的温度,也似与我融为了一体。
行走着,头顶的点点星尘,漫漫地散在了那微小的方格上,游历着,脚下的潺潺流水,缓缓地渗进了那单薄的纸上,穿行着,眼前的绵绵群山,渐渐地生在了那洁净的平面上。
面对眼前的淡淡云雾,我忽然忆起了不知多久前才回去的故乡,我忽然意识到,那座大山,也许便是母亲她长大的地方。也许这墨色的画,便是她思念的一种寄托吧。而溶于血液中,对故乡的思念,似乎也在画中,显得愈来愈清晰。恍惚间,我记起了墙上的那幅照片,那个我没有认出的、年轻时的母亲与她的家人的合照。
我的画笔,永远不会停下。我相信,我也会出现在那张合影照中,最后,将手中的笔继续传承下去。
在城市狭窄逼仄的缝隙中生存、游走,我的心一点点迷失。走进古巷,幽长的青石板路,夹在两侧古色古香的房屋中,烟雨萦绕下宛如梦境,顺着小路的尽头,是一道静静的门。
轻叩有掉漆的朱红色大门,一对铜狮子纹样的门环的古朴和触及的微凉平静了我内心的烦躁与不安,带来一份久违的宁静与安详。迈步来到一处挂满布匹的小院,蓝印花布随风轻扬,似一朵朵兰花在空中绽放。你坐在其中,像极了澄澈的天空,宁静从容。
你或许年近花甲,双鬓零碎的斑白折射着熠熠光辉。有些弯曲却依然挺直的身板在一身墨蓝色长褂中竟隐隐有了些仙风道骨之气。厚厚的老花镜下,一双有些浑浊的眸子竟闪着光,不知是否只是落日余晖的映照?一双布满茧子的大手握紧刻刀,一个婉转,一个花式,一个使力,我看见,那素白的拓板上,古朴娟秀的花纹被勾勒得活色生香。动作行云流水,雕刻笔走龙蛇。我的心底不由生出些传承的温暖,不免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些许的自豪。淡白的细屑随着刀尖的舞动而轻扬,刀走龙蛇刻秋意,便见绢布生花香。细屑如星辰似的,染白了你的衣袖,淡然了静好时光。幽幽的兰花混着淡淡的时光气息在小院中蕴散,给这千年的传承与坚守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生机,也让我的心渐渐开朗。
老人轻拈绢布,附于膜上,小心翼翼的置于蓝水一汪中。或许是因为秋水凉意,你那苍劲的大手竟如双颊般微微泛起红晕,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慈爱又耐心,以时光的水墨勾勒出满日淳朴与安然。
布上的图案一点点清晰,似一朵朵兰花在水底绽放,又似那水中舞动的精灵,充满生机而又优雅。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经千年,也许只有这蓝印花布如故,隔去了外界的喧嚣,坚守内心的宁静,无数次的兴起与没落改变了你的容貌,却无法使这蓝印花布隐退。是啊,这才是生活的本质吧,这才是朱自清笔下“生于斯,长于斯,歌于斯”的故乡吧。
蓝印花布守初心,红枫舞动夕阳斜。时间的光影为你镀上光影两面,是阴与阳自然的调和。感谢这位老人,是你在茫茫人海中告诉我,何谓最朴质的坚守,何谓最温暖的传承!
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们是中华民族祖先的心血,它们,是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的产物,它们是谁——汉字,听说两点组成一线,几条线就组成一面,汉字也是如此,两个汉字组成一个词,几个词就组成一句话,几句话应成一篇文章。
当我们呱呱落地时就与汉字结下不解之缘,汉字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时时在想,为什么我们识汉字,这个汉字为什么要这样读,真是搞不懂,从上幼儿园时,就开始直接接触汉字,我并不认识汉字只看图像,从中知道一些故事。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汉字是一步一步演化来的,从甲骨文演化为金文,又由金文演化为篆书,又由篆书到大篆到小篆再到隶书,楷书,从此就出现各种体,如草书,行书,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汉字,读汉字,因为这是我们交流的唯一方式,没有汉字我们怎么交流。
我惊叹于汉字结构的复杂多,汉字选字的美妙,精巧,一笔一划间,变化无常,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汉字如同翩翩而出的彩蝶,敬发着生命的气息。随便在书本上,写几下,汉字就出来了,不管什么时候都离不开汉字。既使是聋哑头脑中也会有汉字出现。汉字就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串通我们的全身,没有了汉字就像我们没有了血液无法存活下去。
“汉字”为天下的所有东西都起个了名字,让我们认识了一切,我们用一些汉字就能表达我们的意思,用一些字就能写出一首诗,用字写出一首歌,用字写成一篇令人神往的文章,用字写出一本书,我们是怎样做到的,是想出来的,怎么想出来的,用汉字想出来的,为什么要用汉字想,因为只有用汉字才想得出来。天底下谁不多汉字,在别的国家,虽然说的是英语,德语。阿拉伯语等等,但他们的头脑里都是用汉字想出来的,一切语言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
目前,大约百分这八十的国家都在学汉字,汉字也是使用最广的。
也许,当我们亲近一个个汉字的时候,我们的语言自然有了深度与热度,有了激情与文采,有了文化的内涵与哲理,亲近汉字,守住中华文化之根。
时光仿佛静止于一座古城。依旧蓝的天空,留几片浮云的孤独,不远处起伏的梯田、丘陵,守着隐约的茶香,与黄土地上饱经风霜的土楼呼应。
若是忽略楼外的人头攒动,楼内小贩的大声吆喝。这里,将会是厚实而沉重的。土楼没有花哨而繁杂的名字,那简简单单的名字里蕴藏着代代相传的家族传承。“和贵楼”,“以和为贵”,而中国自古便有“家和万事兴”的传统美德;“怀远楼”,怀望远方亲人,亦是对儿女胸怀远大的无限期望。简简单单,意义浅显,诉说着祖祖辈辈智慧德行的结晶,子子孙孙代代相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祷就一方精神。开漳圣王“安土护国”的教训凝结了漳州人的老诚、朴淳、勤奋。那高达2米的根基,是大树的根,是家庭的根,亦是长辈的殷殷希冀。厚实的土墙,纵然千沟万壑,不变的是木樑上大家庭晾着的各色衣物,从长袍变为时髦的衬衫,从百年前的崭新到如今风扬起尘土。变了的是时光,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变的是祖训,是世世传承。
铁皮封住了大门,结实而牢靠,轻轻抚过,指尖深深浅浅的弹孔诉说着大战乱。一块被发现于猪圈内的扁,“助我义军”四字依旧清晰,闪着淡淡的光——那是简家四代人的传承。“世间善事忠和孝”,足以让身处风尖浪口的简氏,鼓起勇气去帮助国民革命军将领何应钦抵御军阀张毅。惊叹于传承的伟大,又不得不赞叹文明的千古流传。
传承,越是简单的字眼,越见前明智,意义非凡。怀远楼不同于和贵楼的老旧,纵是风扬起尘土,也掩不了琉璃窗的闪闪纹光。四代简氏,大多人下南洋,漂泊于东南亚大大小小的国家地区之间,便是身处异乡,也不变对家族祖训“忠孝家耕”的敬意。
传承、家训,印在春联上,印在门前的石碑上,更印在每个游客的心里。“斯是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教诲,教导的不仅是简家人,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风扬起沙,土尘从土楼的裂缝中落下,落的是沙,沉淀于心中的,是跨过时光的传承。
20xx年的这个春天对我来说极不寻常,我又回到了我的母校——南京市力学小学。我的身份也已经从当年背着书包求知若渴的小小少年转变了学校书法课程的专职老师。我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回到母校做了一名书法老师。
回想自己在上小学的时候,书法课当时还只是作为兴趣班的课程,每周只一节。更多的时候,要想学的更深入,想要有更好的提高还需要家长带领着到校外辅导班的专门学习,大部分学生也只为了拿到一张书法等级考试的证书。而我一直没有放弃的原因,除了父母的督促,更多的时候是自身对于书法的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层出不穷,各种输入方法的的出现,汉字几乎没有书写的必要,因此周围出现了很多质疑书法学习的声音,认为已经落伍,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其实汉字和书法不仅仅是把字写的漂亮,更是中华文化的的代表性符号,是中国民族精神文化的“根”,学习书法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这些年来国家不遗余力的大力推广书法教育的学习,书法课程已成为义务教育体制内小学生的必修课,课程的。设置也从每周一节调整到了每周四节。每个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接受系统的书法学习,至小学毕业,每年同学要完成国家书法等级1-9级的考试,共要完四种字体的学习。
我作为一名力小的专职书法老师,我很幸运自己能成为中国四大国粹之首书法教育的最基层的推广者,我觉得我有义务把这门艺术不断弘扬壮大,让书法不仅仅作为一种技艺去学习,更应该作为掌握智慧之门的钥匙去学习,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去传承。同时,通过向同学们分享自己这二十多年来的书法学习经验,让大家从学习中体会到书法学习的精髓,体会到书法学习的快乐。
记得当年有一个特别火的节目叫《朗读者》,其中有一期有一名被称为“小孟小冬”之称的王佩瑜,她用京剧韵白朗读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现了别样的魅力。她说:“我愿意做京剧的一扇窗,让人们打开这扇窗,愿意走到京剧的殿堂里,愿意一辈子这样做下去。”她的这段话这些年来一直是我梦想的支撑和动力,正如她想做京剧的推广者一样,我更愿意永远做书法推广和传承的一扇窗,让人们走到书法的殿堂里体会到国粹书法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