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8篇)

更新时间:2024-04-18 08:30:56 发布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一

第一,品德与社会的外延广泛,教师备课时需要找许多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学生特别喜欢听一些与课本中联系密切的小故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

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来学习。如小组讨论交流,游戏活动等,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同时深刻理解课本知识。

第三,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在课前我会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来交流,课后再做拓展的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自己本期研究的'对象。这样,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兴趣浓,教学效果好。

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给学生展

现更大的更丰富的世界,要教好这一门课程,任重而又道远。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二

在教学生涯里,我总觉得自己不想单纯地只作一名教书先生,而是想把学生往更深层次的方向上去引领,我觉得作为一名思品老师,应寓情于理,循循善诱。在让学生掌握知识应付考试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通过上思品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教学体会:

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其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建议,巧妙利用课内课外两种教学资源,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一炮打响,争取“开门红”。对思想品德课而言,教师必须主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大胆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新建构。一是通过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讲述时事导入,唤起学生爱国热情;三是提出问题导入,启发学生产生疑问,自主解决问题;四是名言警句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五是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材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提问,逐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疑难,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

1、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必须将课本读薄,宏观深刻把握文本,还要把课本放入教学的“大环境”——时代背景和“小环境”——教学背景中,把课本读厚,赋予文本以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到:一是深入浅出,引经据典,问题互动,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二是不失时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化教学内容,深刻领会文本,渎懂文本;三是及时提供时间、空间,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记忆、背诵,将文本纳入心中;四是展示一定数量、质量上乘的练习题,与新课标接轨,与中考衔接,限定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千差万别,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学要因教师的'个性、能力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千课一律;

第二、教学要因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异,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又能层次不一的学生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第三、教学要因教学的环境而异。不同地方的教学环境都不一样,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手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三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家的收支本》一课,通过丹丹和妈妈逛商场吵着买芭比娃娃的一段情景,由学生来扮演妈妈和丹丹。让学生演了后评,

第1页评了再演。通过母女间的对话,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量入为出",进而引发学生去了解家庭中的收支情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家庭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生活必须量入为出,合理消费。树立科学的理财意识,不能盲目消费,学会正确使用自己的零花钱,做到勤俭节约。

再如教学《多为他们想想》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模拟残疾人的生活方式:蒙上眼睛写字;用手比划与人交流;捂住耳朵听人讲话等。通过这些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深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从而明发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

体悟明理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第2页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告别不良生活习惯》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为我们服务的人》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

第3页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谁知盘中餐》后我安排了课外小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农业科技园,通过参观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的农民一年四季辛勤的耕种水稻的过程,从而体会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了解到农业生产的新成就。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谁知盘中餐》一课中,让学生模仿农民插秧的姿势,弯腰插秧,直至有累的感觉,并记下开始到结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中体验农民一整天不停地插秧的艰辛。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四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理解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课程的精髓。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二、课程素材来源于儿童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取向。作为小学的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它是受到老师和学生们欢迎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受教育历程本身就是生活”。以往我们忽视了生活,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同时也忽视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次课改注重了儿童们在与老师、同伴、课程教材、教育环境等等中的相互作用。课程是从生活出发,让儿童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标准和教材设计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

三、过程性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的要求也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根据教学内容分别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以及家长评价等评价方法。

2、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和小组个人的评价。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交流与分享的竞赛活动。各小组分别从了解服饰、饮食、居住、婚俗、节日、礼仪、禁忌等方面选一项内容接受任务。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评价各组交流展示的情况、小组合作的情况、以及各组倾听的质量等等。各组也会制定评价组员的一些标准。评价学生在组内学习的态度、对小组的贡献、与人合作的情况等。通过分享交流竞赛,指出各小组需要努力的方向,并根据各组的不同表现,分别评出最佳发言人、最佳编辑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听众奖等。

新课程重视和关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道德。改变了以往所形成的对待自然的奴役、征服的态度。长期以来人类都是以我为中心,竞然提出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错误口号。由于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才开始清醒起来,形成了对待自然的新的伦理道德,那就是关爱自然,保护生态,呵护地球。新课程认为,以上这些都是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新一代形成的新的伦理道德观。这些伦理道德都是更具有人性魅力的,它们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合作,相互之间的融合与协调,它们更符合人的求善求美之本性。新课程倡导这些更富有人性美的道德,它也必然具有了更加迷人的魅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五

在我教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有了一点心得体会。

1、新课标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故事和名言,在课堂上要注重用教材上的故事启迪学生,用优美生动的名言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还应用同龄人的故事当镜子启发学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正确认识自我。

2、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大量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自我表达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督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努力达到相关要求。

3、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教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事物发展的过程及规律,更清楚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4、课后应安排一些与现实结合密切的作业,学以致用。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六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家的收支本》一课,通过丹丹和妈妈逛商场吵着买芭比娃娃的一段情景,由学生来扮演妈妈和丹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通过母女间的对话,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量入为出",进而引发学生去了解家庭中的收支情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家庭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生活必须量入为出,合理消费。树立科学的理财意识,不能盲目消费,学会正确使用自己的零花钱,做到勤俭节约。

再如教学《多为他们想想》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模拟残疾人的生活方式:蒙上眼睛写字;用手比划与人交流;捂住耳朵听人讲话等。通过这些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深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从而明发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我和诚信交朋友》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买票"情境:讲述的是公共汽车上,围绕身高1。22米的孩子是否该买票的事情,售票员和父亲持两种不同的看法。通过这一事例,引导学生讨论辨别是非,知道怎样的行为才是诚信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告别不良生活习惯》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为我们服务的人》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谁知盘中餐》后我安排了课外小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农业科技园,通过参观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的农民一年四季辛勤的耕种水稻的过程,从而体会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了解到农业生产的新成就。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谁知盘中餐》一课中,让学生模仿农民插秧的姿势,弯腰插秧,直至有累的感觉,并记下开始到结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中体验农民一整天不停地插秧的艰辛。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七

10月29日至30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xx市20xx年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两天的学习中,我领略了五位名师的精彩纷呈的表现,她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风格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并聆听了专家的精彩点评与讲座,我这个“井底之蛙”可算是真正开了眼界。我深感机会难得、责任重大,因此活动中我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两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使我这个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还知之不多的“门外汉”对这门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下面我就这两天的学习情况并结合我的理解谈谈感想。

五位名师都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课前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为教学设计做铺垫。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三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走出课堂的教学活动还要事先与相关人员或部门单位联系。四是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对教学目的进行准确定位,确立新的`教育目的观:换位观,引导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培养公平公正的品德;生态观,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合作,要有责任心;共赢观,要让学生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关爱他人;对话观,引导学生要多与别人交流、沟通,学会尊重、理解别人;分享观,引导学生美好事物要与别人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允许有不同的选择,要宽容。

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体现动态化生活;确立新的学习观,自主探究、自主构建和积极引导相结合。上述内容说白了就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必须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力所能及;精心策划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且这些活动内容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如调查、辩论、走访等等。这次研讨会上张为花老师在上课时就采用旅游的形式,通过旅游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知道怎样与别人沟通、交流。更为可贵的是她还创造性的让学生现场当播音员展开对话,这不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了吗?这也正体现了品德课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这次研讨会上五位教师都成功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精心地设计,合理地运用,以多媒体贯穿始终,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高一个层次,加深体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很深刻。

学习形式多样化,消除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五位教师还能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大量课外资料大大的充实了教学文本材料。让人感受到这是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五节“原生态”的课堂教学。

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教学目的。因此我们不光要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良好的习惯,还要让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上去“求真”,到社会上做“真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八

(一)结构框架: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

1、安排合理的梯度,相同内容虽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2、根据儿童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的实际,以他们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编写模式。

(二)教材倾向:凸现爱心、责任感教育

1、无论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还是个体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看,儿童爱心和责任感的发育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的积极态度必以向善和向上情感为依托,公民意识的形成则与个体责任感相辅相成。(对家乡的责任感)

2、作为情感教育,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非常重要。为此,教材设置大量“爱与被爱”的情景讨论,以及可操作的活动,在呈现上,我们还力图使之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教材内容:选择儿童生活事件和情景化材料

1、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选材的直接依据,适当拓展。

2、在标准的框架内选取相应的儿童生活事件,梳理学生三到六年级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道德冲突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困惑,使内容标准生活化、情景化。

3、内容选择上并不是将儿童生活简单翻版,具有既源于生活,又高于(引导)生活的特点。

4、教材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题材广泛,主题多元。

5、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亦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和教师留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四)教材呈现:小切口、层层深入;重践行,图文并茂

1、针对学习对象从童年中期向少年期过渡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呈现,通常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2、为贴近儿童生活,教材努力在呈现方式上图文并茂,为学生喜闻乐见。

(五)教材衔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

1、两门课程属于同一类综合课程。各年龄段儿童生活的领域虽然会不断扩大,但基本领域却是相同的。

2、注重二者的有机对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对重复出现的内容标准,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设置合理梯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尽量使其边界清晰,避免重复学习。

(六)地方特色:突出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家乡”是课程标准中的六个主题之一。教材以养育我们的荆楚大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名人先辈为内容,对学生会感到十分亲切和自然。通过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湖北的情感,为家乡而自豪。

追问一: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1、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回归与教学内容和任务相对应的现实世界。(航标与旋涡)

为您推荐

2026年学生会部门工作总结200字(14篇)

学生会部门工作总结200字一此刻就过去一个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经过半年的工作参与,各试用委员对部门的各项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所以,在本学期初,部门进行了换届工作,选出了一批正式委员与新的部长,为

2024-06-13 12:52

2026年行政办公室工作总结汇报(十一篇)

行政办公室工作总结汇报一现在,我将自己20xx年的思想和工作汇报如下:报业服务处办公室的一大功能就是服务功能,我个人的职责是这一功能的最终体现者,主要任务是为服务处领导、各部门和员工做好服务工作,确保

2024-06-11 22:39

历史组教学工作总结(15篇)

历史组教学工作总结一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我购买并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历史知识成语故事从书、历史基础知识手册、初一历史优化练习等等。在备课前,我将

2024-06-11 22:39

最新部门内勤工作总结简短 部门内勤工作总结(3篇)

部门内勤工作总结简短 部门内勤工作总结一1、勤于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关键措施。积极参加公司的集体活动、认真学习规定的学习内容和篇目、坚持每周写内勤工作总结、认真记录

2024-06-11 20:03

最新中职教师试用期工作总结(7篇)

中职教师试用期工作总结一一、德:一年来,本人热爱党,热爱人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办事认真负责。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精力、能

2024-06-11 20:03

最新教师本学期工作总结发言(21篇)

教师本学期工作总结发言一一、主要工作和成绩我始终按照语文学科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切实做好一切教学常规工作,尤其是在备、讲、批、辅、考

2024-06-11 14:3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