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6-13
-
2024-06-13
-
2024-06-12
-
2024-06-12
-
2024-06-12
更新时间:2024-06-02 10:05:02 发布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4-06-13
2024-06-13
2024-06-12
2024-06-12
2024-06-12
——在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7年8月29日)
李 强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和创新实践。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行动计划后,全省各地、省有关部门积极行动,启动实施试点工作,措施很实在,力度也很大,有了比较好的开端。今天的座谈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关键举措,推动这项工作加快取得更大成效。
一、建设特色田园乡村是促进乡村复兴的战略抓手
乡村与城市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两大空间载体,相互依存、互动共生、不可偏废。在我省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目的就是促进乡村复兴和城乡协调发展,守住中华文明之根,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特色田园乡村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的乡村建设模式,也不是简单的乡村美化行动,它既是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的直观窗口,又是传承乡愁记忆和农耕文明的当代表达,也是农村发展“一村一品”和生态保护修复
的空间载体,其建设过程还是组织发动农民、强化基层党建、培育新乡贤、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重塑乡村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一是乡村复兴的时代呼唤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乡村是农耕经济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视角下,城市被认为代表着开放、进步,而农村似乎成了封闭、落后的代名词。前些年不少地方热衷于县改市、乡改镇、镇改街道、村改社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种社会心态。如今,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都与城乡发展失衡相关,重构新型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时代的呼唤。我们最需要做的,不是让城市文明单极化扩张,而是要同步推进乡村文明的复兴。从这个意义上讲,小乡村有大乾坤,促进乡村复兴、重构新型城乡关系,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所当然地包括了作为中华文明之根的乡村的复兴,而且乡村复兴应当成为重要的标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唤醒乡村复兴的意识和自觉,重新认识乡村文明的价值和使命,更加重视保护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就是要发挥乡村独特禀赋,实现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努力走上一条乡村复兴之路,
让我们的城镇化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让我们的现代化成为有根的现代化。
二是破解乡村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让乡村生活更加美好,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努力,我省乡村建设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问题。在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会伴随着一些分布散、区位偏、人口少的乡村走向衰落,一些城市近郊地区的乡村向城市转型,但绝不能让乡村的衰落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乡村不能、也不应成为经济发展的贫弱地区、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生态保护的脆弱区域、文化传承的衰弱一极。部署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矛盾解决,吸引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向乡村回流,提升乡村内生活力。
三是我省已经具备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良好基础。江苏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较早探索农村工业化,整体经济发展比较快,乡村发展也比较快,涌现出一大批有实力、有特色的乡村。我省是城镇化进程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小的地区之一,也是促进乡村复兴、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条件最为成熟的地区之一。
到去年底,我省城镇化率达到67.7%,根据国际上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镇化发展速度会趋于平稳,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更高阶段。近年来,我省先后组织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行动,最近又部署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态势更趋明显。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复兴,不论是在实践层面上、还是在工作层面上,我省都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也应该有这样的担当和作为。我们要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摆上突出位置,深化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提升建设水平,积极探索乡村复兴的江苏路径,努力形成田园乡村与繁华都市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
二、准确把握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目标取向
省委、省政府印发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已全面阐述了目标任务,明确了实施步骤。在具体工作中,要从乡村的现状和实际出发,着重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注重乡土气息,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基本特征,也是乡村的独特魅力所在。这些年,各地对乡村建设普遍比较重视,加大了投入,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形成一些“建设性破坏”,带来乡村风貌的危机。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三种倾向:一个是乡村景观的“城市化”,不能用建设城市的思路改造乡村,把城市的布局方式简单复制到乡村,在乡村搞大拆大建,否则就会把乡村变得不伦不类;另一个是乡村开发的过度“商业化”,不宜建过多的人造景观,造大体量的商业街区,破坏景观的原生态,而是要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起来;还有一个是乡村建筑的“西洋化”
,不要一味模仿复制很多小洋楼,掺杂许多欧式符号,建筑色彩过于浓厚,与村落整体环境反差很大,会让人产生陌生感、疏离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一定要符合乡村实际,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田园风貌,彰显传统文化符号,使农村更“像农村”,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情乡愁。
二是彰显个性特色,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千村一面”,不会有什么生命力。现实中,有一些乡村会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留不下什么特别的印象,甚至有的乡村如果不标出名字,都辨别不出这个村属于哪个市县。有学者说乡村文化构建要抓住地缘(自然条件)、血缘(亲情纽带)、业缘(特色产业)、情缘(情感认同),这讲得很有道理。我省南北乡村的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地区的乡村,风俗、习惯、文化都可能是不同的,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要关注乡村的差异性、多样性,找到不同乡村的“性格”,内外兼修,多角度、全方位发掘乡村的个性和特色。从外在来说,要融合乡村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特色,水网地区的乡村就要有水乡韵味,平原地区要展示田园风光,丘陵地区要体现山村风貌,沿海地区要表现海洋风情。建设过程中,大到标识建筑、总体风格,小到亭台楼阁、路桥岸廊等,都要能与乡村整体发展思路和谐统一,让人感觉舒适、不突兀。从内在来说,要注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培育村落的独特气质。江苏文化有吴韵、有汉风,还有金陵文化、维扬文化等等,这些都是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可以依托的深厚文化积淀。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既要有“颜值”、更要有“气质”,既要有好看的外观、更要有“有趣的灵魂”,努力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貌、原味的历史质感。
三是提升多元价值,在功能布局上体现乡村的“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当代乡村已不仅被认为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居地,还兼具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保护乡愁乡土的文化功能、发展特色产业的经济功能、稳定城乡关系的社会功能以及满足诗意栖居的生活功能等多重功能和价值。从生产方面说,乡村是产业融合的有效平台,在我省苏北地区,对多数农民来说,现阶段要致富,还是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大农业”,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仅如此,未来的乡村也一定会是从事现代智能产业、健康产业、环境产业、文化产业、高端服务业的理想工作场所,可以成为文化创意村、信息村、科研村、金融村等现代产业的集聚地。从生活方面说,乡村是相对城市来说更为生态、更加自然的居住形态,低碳、有机、可循环,而且生活成本也比较低,这种牧歌式、慢节奏的乡村生活,将成为未来人们的向往和追求。从生态方面说,乡村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环境问题更凸显了村落生态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田园风光、诗意山水越来越成为一种难得的稀缺资源。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不只是村容村貌整治,不能光在外表上修修补补,而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彰显农村多元价值,促进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特别是要找到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注重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从整体上带动乡村的综合发展。
四是焕发内生活力,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村民是乡村的主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要以村民为本,成为本地人居住的地,而不仅仅是供外人观赏的景。一方面,要立足原住地、原住房、原居民。乡村的环境、建筑、民风民俗等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独特的人居生态。一村一落,有的已延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集聚的是乡土气息,传承的是亲情民俗,把人都搬走了,只把房子保护起来,见村不见人,见遗存不见生活,乡村发展就失去了支撑,也难以持续。另一方面,要融入时代感、现代性。乡村复兴既要传承传统乡村基因,又要解决现实发展的需求。要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手段,着力整治乡村环境,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同时,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由于产业调整、规划变更,一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可能会发生改变,要注意加强新社区建设,发展新的经济功能,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增强乡村活力。
三、统筹有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积累,需要整体联动、有序推进。
一要抓好试点示范工作。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实践,要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
,在探索中完善思路、推进工作。试点地区要很好地进行谋划,准确理解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握好乡村产业发展、人口流动等趋势及空间分布,注重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特色产业、空间建设规划的相互衔接、有机融合,做好山水田园环境、重要节点空间、公共空间、建筑和景观的详细设计,努力做出精品。在加强专业规划设计队伍指导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乡村本土技能人才的作用,使做出来的成果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注重试点质量,确保工作实效,不能热衷于拿牌子、玩概念,更不能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争取做一个成一个,一步一步向前走。
二要强化政策统筹聚焦。要加大有关资金整合力度,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抓手,“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使资金投向最重要的方向、最关键的领域,提高资金集聚使用效益。在前期示范阶段、对一些基础条件薄弱的地方,政府介入可能要多一些,对一些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比较好的地方,以及一些非公益性项目,则可以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要加强土地要素保障,积极推进土地整理,盘活利用乡村存量建设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新用地,同时也要按照相关用地政策,落实用于乡村建设的用地指标比例。要与深化农村改革联动推进,把特色田园乡村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试验田和改革成果的集成区,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等方面形成聚焦,试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成果。
三要加强建设力量集成。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特别是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要强化工作统筹协调,提高政策研究和供给的针对性、有效性。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学习研究,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落实。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重视宣传发动、民主决策、实事惠民,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到乡村建设上来。要发挥乡贤的积极作用,研究探索有效方式和渠道,让更多乡贤在乡情乡愁的联结下,以项目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等多种形式助力乡村建设发展。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加大推进力度,积极进行探索,把省委、省政府的这项重大决策部署变成生动实践,努力在江苏大地展现乡村复兴的蓬勃活力。